科技引领发展创新赢得未来

本站原创 2023-11-16 22:27:30

  科技引领发展,创新赢得未来

   ■国防科技大学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中心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不竭动力,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民族底蕴。 《习近平书信选》第一卷(以下简称《书信选》)中的多封信,深刻阐明科技创新的地位和作用,围绕加快创新驱动主题,把握明确创新方向,支持创新创业,加强创新合作。 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判断、新要求,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生动形象的教材,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

  科学技术是国力之基,创新是国家进步的灵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他多次强调“创新就是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他作出了“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的重要论述。 法官。 习主席在《致博鳌亚洲论坛国际科技创新论坛首届会议的贺信》等信中指出,“科技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 这些重要论述,体现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发展动力机制、演化规律的科学把握。

  科技兴则国富,科技强则国强。 创新是多方面的,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制度创新、人才创新等,其中科技创新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 纵观历史,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地影响着国家的前途命运,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地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和福祉。 习主席在《致2014浦江创新论坛的贺信》中强调:“科技引领发展,创新改变世界。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发生,科学技术日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 科技创新就像撬动地球的杠杆,总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奇迹。 实施党中央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谁抓住了技术创新的“大鼻子”,在技术创新上迈出了第一步,谁就能占得先机,取得优势。 今天,我们必须牢牢抓住科技创新的“大鼻子”,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瞄准世界技术前沿,先下手为强,占据主动。 习主席在《文选》第一卷多封信中指出:“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给人类发展带来深刻变化。一条新道路。” 当全球遭受COVID-19疫情重创时,“全国科技工作者迎难而上、攻坚克难。他们夜以继日地攻克临床救治、疫苗研发、物资保障、大数据应用等,为疫情防控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提供科技支撑。” 这些重要论述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速启动科技创新引擎、把发展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路径指引。

  二

  以创新驱动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的重大战略。 习主席多次向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致贺信,阐述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强调加快数字工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物联网深度融合。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助力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这些重要论述为适应和引领新时代经济发展新常态,努力抢占科技和产业制高点、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行动指南。

  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 发展科技,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首先要明确方向。 习主席在《致2015世界机器人大会的贺信》等信中提出,要重点关注以下领域:一是“基于信息、生命、纳米、材料等技术的系统集成创新”; 二是“基于信息、生命、纳米、材料等技术”; 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三是“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四是“加快五是“遵循农业科技规律,加快创新步伐,努力抢占世界农业科技制高点”。这些重大战略判断,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重点科技布局和科技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

  牢牢把握工业革命大势。 科技革命必然引发工业革命。 当今全球科技革命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从“科学”向“技术”转变,基本要求是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 科技创新及其成果必须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转化为人民福祉。 习主席在《致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贺信》等信中提出:“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深度融合”。实体经济,发展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要“以新一代人工智能为动力,推动科技跨越式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全面跃升,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要“以信息化培育新技术动力,以新动能推动新发展,以新发展创造新辉煌。”这些重要论述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发展提供了根本指导。调整产业结构,走出一条科技强、工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道路。

  紧紧抓住聚集人才的重大举措。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是创新活动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 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创新驱动发展本质上是人才驱动。 习主席在《致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贺信》等信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人才为之奋斗” ”和“努力培养更多的人才”。 “具有民族情怀、全球视野、专业技能的综合型人才”,强调“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年轻一代走上成才、技能报国,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人人能学、处处能学、能学能学”的学习型社会古今中外,培养大批创新人才。” 这些重要论述,不仅对科技界和广大科研人员是极大的鼓舞,也是做好人才工作的强大鞭策。

  三

  中国要强大、要复兴,就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2020年5月29日,习近平主席在回信袁隆平、钟南山、叶培建等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时表达了殷切期望:“希望全国科技工作者发扬优良传统坚定创新信心,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勇于攀登科技高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世界科技强国。”

  坚持自主创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力更生、自力更生。 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的起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 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等各方面安全。 习主席在《祝贺“奋斗”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圆满完成万米海试并顺利返回》等信中,充分肯定了载人深潜、射电望远镜等科技成果,指出,从‘蛟龙’、‘深海勇士’到今天的‘奋斗’,你们践行了‘严谨求实、团结协作、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理念,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自力更生的勇气。” 中国载人深潜精神为科技创新树立了榜样。”他衷心希望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抢抓战略机遇,勇敢引领改革潮流,勇攀科技高峰,加快打造原始创新源泉。 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

  弘扬科学家精神,为科技创新提供不竭动力。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 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 习主席在《给参加“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的回信》中深情回忆道:“五十年前,‘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 这是我在陕北梁家河听到的。 这个消息非常令人兴奋。 当年,你们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创造了令各族人民自豪的非凡成就,展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习主席还勉励多地的科技工作者信中,我们要继续“发扬老一代科学家艰苦奋斗、团结奋进、勇攀新高峰的精神”,“为建设世界科学强国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这些重要论述必将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继承和发扬科学家精神,为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力量。

  推动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科学无国界,创新无极限。 放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发展,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 站在历史关头,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对于解决未来发展、人类健康、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习主席在《文选》第一卷多封信中指出,“当今世界,各国利益高度融合,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 ” “中国愿与各国一道,加强科技创新合作,推动更加开放、包容、互利、共享的国际科技创新交流”,强调“当前,世界正面临科技创新带来的严峻挑战”。 COVID-19疫情,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携手前进,共克时艰,中方愿继续与各方加强科研交流与合作,共同努力在重大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推动全球科技创新,不断为改善各国人民福祉、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新贡献。” 这些重要讲话体现了中国愿与世界各国携手推动人类文明繁荣发展、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的开放态度。

  (撰稿:夏嘉文、杨爱华、张秀波)

   科技引领未来议论文800字_科技引领未来作文800字_科技引领未来作文600/

上一篇:空间站将迎来天宫时代
下一篇:重的 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来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