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发布100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120 2023-11-05
【解读“中国特色自主创新”访谈系列】
编者按:6月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十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 科技部、中科院、工程院、中国科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相关领导介绍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实力从量的积累走向质的跨越,从点位突破走向系统能力提升,科技强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探索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光明网推出“解码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系列访谈,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主席习近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基于自己丰富的科研、教学和管理经验来探讨创新。 发展之道。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包新和表示,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 从向科学迈进,到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我国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创新、创新、再创新。 坚持创新就是发展,谋求创新就是求未来。 这就是中国在创新领域打动世界的“深码”。 科技创新必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技广度和深度挺进。 对于科技创新,中国有基础、有底气、有底气、有能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抓住机遇,实现远大抱负。
加强核心技术研究基础研究支撑破解制约发展“卡脖子”问题
包新和强调,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一切技术问题的“总机关”。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主,改变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必须从基础研究入手,突出原始创新,加强协同创新。 近年来,随着我国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取得重要进展,我国战略高技术领域实现新跨越,高端产业取得新突破。 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走向质的飞跃和点对点的突破。 朝着提高系统功能的方向迈进,结果令人兴奋。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原始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创新体系整体效率还不够高,科技投入产出效率较低,关键核心技术的情况受他人控制仍然存在。 其中许多问题是长期存在的困难。 ,需要继续努力解决。
对于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包新和认为,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他强调,基础研究是整个科技发展的基石,必须加强。 但仅靠基础研究的突破是无法应用的。 将创新成果推向应用,实际上需要一系列的技术。 包信和强调,某一点上的突破往往很引人注目,可以发表好文章、制造新闻,但如果没有技术支撑,那就是空的、无用的。 只有科技成果与国家需求、人民需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研、试验开发、推广到应用的三步跨越,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如何更有效地促进科技与经济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包新和建议,国家要加强顶层设计,便利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加快落实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 此外,还要加强科技金融创新服务,通过整合财政引导基金和社会资本等方式吸引境内投资,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推动科技企业上市融资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同时,要通过体制机制鼓励科研人员自主创业创新,加大奖励机制,调动科研人员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积极性。 同时,要简化限制科研人员的繁文缛节,放松对创新人才的约束,释放更大的创新活力。 科研院所和高校也要主动作为,努力将科研成果向企业和社会转移转化,成为国家和地区创新发展的催化剂。 总的来讲,就是不势利、功利,坚定决心,坚持稳定支撑,鼓励不断探索,坚持创新管理,营造良好氛围,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经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包信和举了一个例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于1958年,是为了解决国家“两弹一星”研究中非常关键的基础问题而成立的。 建校几十年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始终鼓励和支持基础研究。 工作。 特别是近年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始终坚持“四个导向”,强调、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工作,心系“国家人民”,关心“国家事”,肩负“国家事业”。责任”,全面提升服务国家水平。 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加快形成积极发展重大原始创新、有针对性解决关键技术“卡壳”问题的氛围。 主要包括积极部署基础性、战略性研究工作,联合国家实验室和合肥综合国家科学中心相关力量承担国家任务。 全面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建立碳中和研究院,参与深空探测实验室建设,推进合肥先进光源建设,加快临床研究医院发展。 制定国家重点急需领域“十四五”创新平台建设规划,构建以平台建设和重大任务为引领的科技创新体系。 从“墨子”起飞到“嫦娥”登月,从“天问”探火到“奋斗”万米深海遨游,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牵头并参与了近年来关于“大国重要武器”的研究较多。 、原创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同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别注重基础研究成果与国家战略的结合,依托跨学科研究优势,联合攻关,采用企业研究、“成果揭晓”等方式推动成果转化,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产品、产业化,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以科大讯飞为核心企业的合肥中国声谷,以及科大量子信息技术支撑的“量子大道”,都是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动实践和探索,为国家和民族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安徽地方经济发展。
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支持科技自力更生、自力更生
创新的唯一途径就是赢得人才。 包新和表示,人才是第一资源,国家科技创新的根本源泉在于人。 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力更生、自力更生,最终取决于高水平创新人才。 近年来,我国着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为科技工作者自主创业提供广阔舞台,营造人才创新良好生态环境,汇聚海内外优秀人才。 ,把科研人员从繁琐的事务和不合理的制度束缚中解放出来。 摆脱它。 为了支持科学家大胆探索,我国对重大科研任务实行“揭秘名单”和“赛马”制度,实行前沿探索项目首席科学家负责制,还设立了重大科研任务专项。颠覆性技术。 “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普遍设立青年科学家项目,让更多青年科学家担任带头人、带头人,赋予科学家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 这些措施充分激发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然而,对于人才来说,事业是“磁铁”,平台是“梧桐树”。 科研人员往往希望“学以致用,成就一番事业”。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他们必须有更好的平台、条件和精神力量。 激励他们的东西。 做研究的氛围也很关键。 研究人员通常更愿意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工作。 要着力建设高端科研平台,承担国家重点任务,用事业激发科研人员活力。 同时,要营造有利于学习和科研的创新氛围,创造更多条件,让那些才华横溢、能力突出的人才有脱颖而出的机会。 包信和认为,创新创业是一种理念,不是直接给学生提供职业训练,而是让学生通过学生创新创业,将这种理念融入到学习和研究中,打造科技成果应用的灵魂。
对标国家战略需求探索科教融合创新发展道路
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的包新和不仅是我国化学物理领域的杰出科学家。 他熟悉创新规律,带领团队取得了多项科技创新成果。 具有丰富的科研、教学和管理经验,熟悉科技管理和高等教育规律。 。 他说,都说基础研究需要坐板凳,但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不应该让板凳冷下去。 必须是温暖的,以便每个人都可以坐下来。 大学有责任发挥科技教育资源集聚优势,培养更多新时代所需的创新人才。
包新和结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年来的有益探索和实践,对一流大学如何培养一流创新人才提出了思路。 他介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深化人才强校战略,持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引进和育人并重,打造了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教师; 深入实施“学术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青年创新促进会”和“中英青年学者”等支持计划,探索青年人才体系建设,支持青年人才领军和发展。发挥引领作用,坚持“用的就是最好的培养”,为青年减负、促成长;建立公共科研条件,为青年教师提供起点良好的平台;贯彻“人才第一”的服务理念让科学家安心开展科学研究。在体制机制上,我们将继续深化改革,坚决“破五原则”,完善符合岗位特点的分类评价机制,明确“五项原则”。学校作为全国首批“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单位之一,科研人员拥有本职科技成果70%至80%的所有权,有效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目前,该赋能试点储备项目已有30余个,已收到20余个赋能项目申请,其中9个已进入公示阶段。
为培养支撑国家发展战略的科技人才,学校形成了“两阶段(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2+)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了“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质量提升计划”,建立本科学院,完善高质量本科教育教学体系;弘扬教授讲授本科的优良传统,引导教师以教书育人为中心。深入贯彻“德创”引领制定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计划,形成优秀研究生教育体系,以共建科教融合学院为突破口,探索构建以自主培养人才为核心的科教融合教育模式。此外,学校还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打造“金课程”体系,培育“金奖”项目,打造“金”导师团队,培育“金”品牌。 通过这四个“金手指”的引领,我们可以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科大特色的高校双创教育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考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时强调,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进行中。上升。 我们要增强使命感,把创新作为最大方针,奋起直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一定要勇于创新、敢于超越、争创一流,在人才培养和创新领域取得更加骄人的成绩,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无论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还是其他大学,作为汇聚高水平人才、学科和科研成果的知识高地,必须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积极承担科研和人才培养的重任。关键核心技术开发。
(光明网记者刘梦田采访编译)
相关链接:
【思享家】从追赶到超越,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越走越宽
【思享家】为世界科技进步贡献更多中国智慧
【思享家】更好发挥企业创新创造主体作用
王贻芳院士:保持纯粹的好奇心,为科技创新做出更大贡献
田钢院士:把基础研究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激活创新源泉